探索化解村企矛盾新模式
在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企业和政府间的矛盾仍会出现,“四方共建”为破解矛盾探寻出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布点建厂,村企间由于利益矛盾、收入分配差距以及沟通协调不足等问题导致的矛盾在国内各地都日益凸显。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吉林省白山市板石街道吊水壶村了解到,这个曾经村企冲突激烈的地方,通过搭建“四方共建”社会管理平台,解决困扰当地政府、企业和村民间的生产、生活问题,走出了一条有效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村企矛盾需新模式化解
吊水壶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外围地区,2007年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处于当地平均线以下。2007年9月,中外合资的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来到该村开工建设,主要从事金矿的勘探、采矿和选冶工作。
2009年春夏期间,由于吊水壶村村民与吉林板庙子矿业发生争议,该村发生了两起村民集体堵路事件,企业停工,当地政府调解未果,三方陷入僵局。堵路事件历时近4个月,企业表示,每天直接经济损失近300万元。
吊水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克军表示,当时村民堵路,主要反映该企业的作业道路从村民居住区穿过,给吊水壶村带来了噪音、灰尘及人畜安全问题,尤其是井下爆破震动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居民所谓的噪音与污染只是表象,其下掩盖的是村民日益焦灼的生计可持续问题。”
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白山项目总裁郝雨生则认为,公司也是受害一方,并不应该承担责任。“堵路事件发生后,公司对村民公开的爆破鉴定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各项环境指标达标,但村民对结果并不认可,我们也很无奈。”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文祥长期在吊水壶村对村企矛盾进行跟踪调研。他认为,企业的境地是“合法有责”:企业的行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没有任何问题,但确实给村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村民的境地是“无理有因”:村民明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确实没什么道理,但揪住影响生活这一点要求企业赔偿。同时,村委会和街道缺乏协调的有效办法和公信力,导致企业认为政府无作为,村民认为官商勾结欺负百姓,对政府调解置之不理。故而矛盾陷入死循环。
“破解这个死循环,就需要一个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基本能力的非直接利益相关者来打破这种信任僵局。”李文祥说。 [1]